溫州市出臺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 ||||
|
||||
“沒有殘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小康”,殘疾人事業發展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日,我市編制出臺了《溫州市殘疾人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十大提升推進計劃讓溫州人的愛心躍然紙上。 溫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有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將認真落實“十三五”規劃,進一步縮小殘疾人生活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滿足殘疾人特殊性、多樣化、多層次的發展需求,有效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為促進溫州成為全面小康社會標桿城市而努力。 溫州現有持證殘疾人141100人,浙江省殘疾人小康水平監測結果顯示,2015年溫州城鎮殘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9元,農村殘疾人家庭人均純收入18974元,殘疾人小康實現程度達92.94%,高于“十二五”規劃目標值10.94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27562名殘疾人納入基本生活保障工程,18444名符合條件的重度殘疾人和精神、智力殘疾人納入殘疾人托(安)養工程,無固定收入殘疾人生活補貼月人均標準由原100元提高至125元。 “十三五”時期是溫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桿城市的決勝階段,我市將找補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短板,實施兜底保障、康復服務、特殊教育、就業扶貧、托養庇護、權益保障、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社會助殘、基層建設等“十大提升計劃”,加快推進殘疾人全面小康進程。 兜底保障提升計劃 擴大殘疾人低保覆蓋面,對符合城鄉低保條件的殘疾人家庭,確保應保盡保。實施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對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標準150%以下的殘疾人或本人收入在低保標準150%以下的勞動年齡階段殘疾人,按照當地低保標準的30%發放生活補貼。落實低收入殘疾人家庭生活用水、電、氣等基本補貼政策。將困難殘疾人納入惠民殯葬政策范圍。 落實殘疾人參加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等各項扶持政策。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部分按當地最低繳費標準給予部分或全部補貼。對個體就業和自謀職業的殘疾人,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按當地最低繳費標準給予一定補貼。 康復服務提升計劃 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醫療康復項目,將腦癱、智障殘疾兒童醫療康復項目納入規定病種支付范圍。將殘疾兒童、精神殘疾人和“三癱一截”等成年重度殘疾人納入基層責任醫生簽約服務范圍,簽約人員按規定享受服務費補助。對納入醫療救助的精神殘疾人門診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藥物個人自付部分,實行全額保障。 全面實施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與補貼制度,有康復需求和適應指征的0-6周歲視力、聽力、言語、智力、肢體殘疾兒童和孤獨癥兒童全面得到手術、輔助器具適配和康復訓練等基本康復服務與補貼;有康復需求和適應指征的7-18周歲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孤獨癥等貧困家庭殘疾少年得到養育康復服務與補貼。 為有康復適應指征的困難殘疾人免費提供助視器、助聽器及假肢等基本型輔助器具,為有康復適應指征的困難殘疾人提供人工膝、髖關節置換術等基本康復項目補助。 推進市、縣兩級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建設,瑞安市、永嘉縣、平陽縣、蒼南縣各建成1所示范性殘疾人專業康復服務機構。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 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高質量普及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重點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教育,確保有學習能力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15年免費教育。構建布局合理、學段銜接、普職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體系,到2020年,全市特殊教育基本達到發達國家發展水平。 制定實施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扶持政策,對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訓教室設備配置予以30%-50%的經費補助。到2020年,初步建成涵蓋從學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特殊教育體系。 注重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實施“全納教育”,積極推進殘障兒童隨班就讀、特教班、結對幫扶等教學模式。在有條件的普通學校創辦特殊教育學校的“衛星班”,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為殘障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幫助和康復服務。 就業扶貧提升計劃 加強農村低收入殘疾人的精準幫扶;依法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招錄(聘)和安置殘疾人;全面落實殘疾人集中就業稅費減免、社會保險補貼等優惠政策,推進殘疾人多渠道就業創業,實施電商助殘,加大就業服務與援助,促進殘疾人就業增收。 建立用人單位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公示制度,將安置殘疾人就業情況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范圍。搭建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產品和服務展銷平臺,落實政府優先或定向采購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的產品和服務的政策。 支持殘疾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手工藝推廣等項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園)建設,為殘疾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綜合服務平臺和發展空間。 推動殘疾人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創建,為殘疾人電商創業提供免費或低成本配套的辦公用房、網絡通信、培訓、攝影、倉儲、配送等一條龍服務,落實電商企業安置殘疾人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 組織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舉行全市年度殘疾人工匠大賽,組織殘疾人參加全省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培養造就更多的殘疾人技能型人才。 托養庇護提升計劃 以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為重點對象,制定托養服務發展計劃,使有需求的重度和精神、智力殘疾人機構托養照料、庇護服務比例達80%以上。 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動員社會服務組織、志愿服務人員、家庭鄰里等力量,依托社區和家庭,為更多居住在家并符合托養條件的殘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安全保護等方面的服務,實現城鄉養老助殘機構資源共享全覆蓋。 推進機構康復、托養、日間照料和居家安養服務的標準化建設,建立康復和托養機構的資質評定和居家安養服務的績效評價機制,逐步建立康復、托養、庇護服務機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權益保障提升計劃 出臺《溫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管理實施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推動開展執法檢查、調研等活動和司法救助工作,開通12385殘疾人服務熱線和殘聯系統網上信訪工作平臺,暢通和規范殘疾人訴求表達渠道。 加強多維度的普法宣傳,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納入市“七五”普法規劃,提高公眾對相關涉殘法律法規政策的知曉度及增強殘疾人法制意識和維權能力,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 加快殘疾人維權工作機構建設,市、縣(市、區)全部建立殘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幫助殘疾人及時獲得法律援助、法律服務和司法救助。拓展殘疾人法律服務工作領域和服務內容,將殘疾人法律服務向鄉鎮(街道)、社區(村)延伸,依法解決殘疾人切身利益問題。 文化體育提升計劃 市本級及各縣(市、區)級公共圖書館設立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為殘疾人提供便捷的借閱服務。各級群眾藝術館、文化站(室)為殘疾人提供特殊藝術輔導。各級殘疾人綜合服務機構設立為殘疾人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的專門場所并提供服務。 根據各類殘疾人特點,以社區殘協為責任單位,組織殘疾人開展自強康復健身活動,增強殘疾人身體素質。每年開展一次單項殘疾人運動會,每四年開展一次殘疾人綜合運動會。 開展殘疾人康復體育“三進”服務活動,將康復體育器材、康復體育方法、康復體育服務送入殘疾人家庭,積極培訓殘疾人體育健身指導員。 無障礙環境建設提升計劃 推動出行無障礙,城區公共交通、公共場所和主干道路要有無障礙設施;城區各類公共停車場所應設置殘疾人專用停車泊位并為殘疾人專用車提供免費停放服務。全面落實全市殘疾人免費乘坐市區公共交通或予以補貼政策;有條件的縣(市、區)出臺殘疾人免費乘坐區域公共交通政策。 加強信息無障礙,將信息無障礙納入全市信息化建設規劃,推動各級政府和公共服務機構網站無障礙建設;市、縣(市、區)電視臺開播殘疾人手語新聞節目,公共服務機構、公共場所和公共交通提供語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語等信息交流無障礙服務。 社會助殘推進計劃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構建政府、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多方融合的社會助殘模式,開展社會組織從業人員專業化培訓,提升社會組織服務能力。 逐步完善志愿助殘運行機制,將志愿助殘服務納入全市志愿服務活動總體規劃,突出需求導向和精準服務,積極搭建志愿助殘服務平臺,依托“志愿助殘陽光行動”和“殘健共融·益起行助殘行動”等品牌項目,為殘疾人提供類型化、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 營造濃厚的扶殘助殘社會氛圍,組織“最美助殘人”、“最美殘疾人”、“最美殘疾人家庭”等“最美系列”評選表彰宣傳活動。 基層建設提升計劃 全市各縣(市、區)殘聯全部配備殘疾人干部,建立600人的優秀殘疾人(經濟、法律、醫療、文化、體育等行業)和殘疾人工作者人才信息庫。實施縣域殘聯工作能力提升計劃,健全鄉鎮(街道)殘聯、社區(村)殘疾人協會組織,實現基層殘疾人組織全覆蓋,發揮其在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 建立一套科學、完整、規范、精準、動態更新調整的殘疾人數據標準,建立健全殘疾人人口基礎數據、殘疾人事業統計數據、服務狀況和需求專項調查數據、殘疾人小康進程監測數據等四套數據庫,推動數據成果的轉化應用,實現與上下級殘聯及市級相關部門信息的可得性和互聯互通共享。 |
||||